TOP

2012年九大假新闻 女兵摆拍学习十八大精神入选
编辑:administrator | 时间:2013-08-05 | 浏览:29151次 | 来源: 网络 | 作者:administrator

案例7:90后男孩破解世界数学难题

【刊播媒体】《南方日报》等

【发表时间】2012年10月31日

【"新闻"】10月31日,《南方日报》刊登报道《论证国际数学猜想的90后男孩 王骁威:想做敢追梦的"中国高斯"》。报道称,10月15日广东韶关学院大四学生王骁威的一篇关于数论的学术论文在国际知名数论期刊上发表,论证了国际数论学界一个尚未破解的数论猜想,并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数学大师丘成桐就此与其进行了邮件交流,并对王骁威表示了肯定。11月6日,《广州日报》刊发报道《60年未解的世界数学难题 "90后"的他破解了》,详细记述了王骁威与数学结缘的成长历程。11月16日,《广州日报》刊发报道《破解世界级数论猜想大学生:中国缺少静心做学问的人》,继续渲染王骁威的成就。

【真相】11月23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深度报道《媒体制造的"数学天才"神话》,指出《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媒体报道中存在诸多失实之处。首先,王骁威解决的"仅用1表示数问题中的素数猜想"算不上什么世界数学难题,只是《数论中未解决的问题》中的一个小问题,比较初等。其次,"王骁威成功论证了猜想"这个说法也有误,他并没有证明,只是用计算机找到了反例。事实上,类似反例前人已找到1000个,王骁威的结果和他们比可以忽略不计。第三,丘成桐与王骁威进行邮件交流也不是事实,王骁威承认自己把丘成桐和其弟弟丘成栋搞错了。第四,有学者认为刊登其论文的《数论杂志》只是一本很普通的数学期刊。

【点评】媒体好说过头话,夸大、渲染,是企图为了让新闻有更大的价值、更大的卖点,但其结果往往造成新闻失实。据《中国青年报》记者叶铁桥介绍,他是看到某专业论坛中,有人写文章对相关报道提出质疑,质疑者并联系了丘成桐教授,证明丘成桐根本不认识这位大学生。足以令媒体人汗颜的是,本该职业记者做的核实工作,却让非职业的网友做了。后来,《广州日报》有关记者告诉叶铁桥,自己刚进报社不久,在专业问题上的判别能力还不够,只凭与王骁威的邮件往来这一面之词就写出了报道,没有与丘成桐直接联系求证。叶铁桥的调查还发现,在南方某媒体网络论坛搜索到了与王骁威QQ号相绑定的一个用户发的爆料信息,也就是说,这个新闻是王骁威自己主动向媒体爆料的。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在这个为了博眼球不顾一切的时代,媒体要特别当心了。

案例8:"最美钟点工"救人

【刊播媒体】《楚天都市报》等

【发表时间】2012年11月8日

【"新闻"】2012年10月28日上午,上海两位家政服务人员李芬和何益红出门买完菜后乘着同一辆电瓶车回家,不料在路口被一辆轿车撞倒,何益红重伤、李芬轻伤。东方网11月7日刊发了题为《湖北钟点工遭车祸昏迷 上海东家全力帮助》的报道说,何益红一苏醒过来,第一反应是惦记着自己的10多位东家,因为东家的钥匙还在她手上,她怕影响了东家的正常生活。11月8日,湖北省《楚天都市报》刊登《失控轿车驰来,她一把推开邻居》也对此事进行报道,并增加了一个感人细节:"生命攸关之际,何益红一把推开李芬,她自己却没躲过去。"之后,全国众多媒体跟进报道,一时间,何益红被誉为"最美钟点工"、"救人英雄",其家乡湖北省罗店县还授予她"道德模范"、"三八红旗手"的荣誉称号。

【真相】11月20日,《青年报》刊发报道《最美钟点工"舍身救人"疑点重重"被救者"李芬:"何益红并没有推开我来救我"》,报道指出,李芬不承认何益红推开她。她情绪激动地表示:"我曾经和其他来采访的记者当面示范过,'你们老说推推推,我就奇怪了,两个人一前一后坐在电瓶车上,靠得这么近,后面的人怎么推前面的人呢?又能把前面的人推到哪里去呢?如果真有这么一推,那也应该是被轿车撞击以后惯性导致的吧。"李芬的邻居还透露,"11月9日以后,湖北记者又来找李芬,希望她再次承认何益红曾经推开过自己。李芬还指责记者,说他们为了给何益红多捐点钱瞎炒作,乱写文章"。

《青年报》采访《楚天都市报》记者时,撰写报道的记者也表示:"我现在也怀疑到底有没有'推’这回事"。【点评】一起原本十分普通的交通事故,却因为不同媒体的报道,真相变得扑朔迷离。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不同的当事人在叙述事件时出于各自的考量进行了剪裁和选择性的发布,再加上媒体在同题竞争时对于不同事实和角度的追求,导致各自报道的可能只是事件的某一个方面。这种片面性难免会伤害事件整体的真实性,导致虚假新闻的产生。

不同媒体发布的报道相互冲突,但真相只能有一个。不过,《青年报》在刊发质疑报道后就没了下文,既没见其他媒体的跟进报道,也没有新闻管理部门、自律组织的调查,整个事件就这么渐渐平息,不了了之,但对于受众来说,还是一笔糊涂账。其实,这也是当下很多虚假新闻的特点,虽然有批评有质疑却无真相无结论,成了"疑似假新闻"或"烂尾新闻"。我们认为,这种没人负责、没人追责的不正常现象,正是虚假新闻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

案例9:女兵学习十八大精神

【刊播媒体】《今日早报》

【发表时间】2012年11月17日

【"新闻"】11月17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所属《今日早报》在头版刊登了一张女兵学习十八大的照片,图片说明为:"11月16日,温岭市石塘镇雷公山民兵哨所的女哨员们,正在学习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

【真相】细心的网友将照片上7个女兵拿的报纸一一核查,发现手持14日《人民日报》的女兵在看第四版,而第四版的内容是珠海航展;拿着《台州日报》的女兵是在看第十二版,该版是整版的苹果手机广告。网友纷纷留言表示:"抵制摆拍!"11月17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图片新闻中心在其主办的视野网上发表致歉声明,并对值班编辑和照片作者做了处分。

【点评】《人民日报》微博对此事件发表评论说,"摆拍事件以公开道歉、处理当事人收场,可追问仍在继续:明显摆拍的照片,何以堂而皇之登上头版?现实中,此类摆拍因何时有发生?记者的职业操守固然有问题,好大喜功、****的心态更需要反思。真相是传播力的前提,真诚是感染力的基础,根治摆拍,须从革除过时观念入手。"

另外,这样明显的摆拍图片能够通过编辑部重重"把关",登上头版显著位置,说明还有不少媒体人对新闻图片真实性的要求懵然无知,或是根本没有放在心上。

2012年虚假新闻的几个特点

当新闻业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虚假新闻也开始带有强烈的网络时代特征,它的发生原因、传播轨迹乃至揭发、证伪机制都具有鲜明的互联网特色。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平台,互联网既为虚假新闻的制造与传播提供了许多便利,却也为虚假新闻的揭发和纠错增加了可能。互联网对传统新闻业的冲击和改造之势不可逆转,这也意味着未来的虚假新闻将会更加深刻地与互联网纠缠在一起。

第一,互联网早已成为虚假新闻滋生、扩散的重要场所。以上述《泰坦尼克号》裸戏被删为例,这一虚假新闻的形成经过了三个阶段:首先是孕育阶段,网友娱乐恶搞,炮制微博段子;其次是变异阶段,微博段子在转发过程中,标签被删除,升级为假新闻;最后是扩散阶段,谣言从网络进入传统媒体报道,媒体之间相互引证,无人怀疑消息的真假。在虚假新闻的传播链条中,不管是从互联网传统媒体互联网的蔓延,还是传统媒体互联网传统媒体的流转,互联网往往都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这就导致互联网时代的虚假新闻在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上都远胜传统媒体时代的虚假新闻,造成的危害也就更大。

第二,传统媒体不加查证地引用网络信息,也是虚假新闻生成、扩散的重要原因。在日益活跃的自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不但在传播时效上陷入危机,话题生产能力也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在此境况下,一些新闻媒体和记者日益浮躁,热衷于利用微博爆料快速地制作出新闻,却很少重视关键性的调查、核实等传统的专业的手段,也就是说,很少考虑如何将其纳入专业新闻的框架,提供更优质的新闻产品。需要警惕的是,这种甘当互联网尾巴的姿态,将使传统媒体进一步边缘化,对受众越来越无足轻重。

第三,互联网也发挥了明显而独特的信息澄清功能。传统上被排斥在新闻制作流程之外的公众㎡㎡㎡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实现了对新闻过程的介入,他们不但发布信息,也会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质疑媒体报道。而且,社交媒体呈现弥漫的碎片化的联系的特点,无处不在的受众的眼睛,使许多过去难以发现、难以证实的虚假信息无所遁形。比如《女兵学习十八大精神》被揭露,就是网友打假的结果。而且,依靠微博关系,揭假网友找到了信息原发地台州的网友,拿到了照片上的《台州日报》、获悉了这个小哨所的有关情况。这在传统的现实空间里是难以实现的。

第四,虚假新闻呈普遍性的稍纵即逝状,传播期较为短暂。与前一个特点紧密相关,由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网友都在看,都在挑刺,虚假新闻被揭穿、被辟谣的效率大大提高,生存期普遍较短。比如柴静讲座的报道,当天就被澄清;林春平从人生巅峰跌入低谷,只有短短两个月时间。这也是2012年虚假新闻影响力普遍较低的重要原因。

第五,参与揭发、批评虚假新闻的主体越来越多。

第一种主体是新闻当事人,比如柴静,但是其揭发的积极性、影响力因个人情况而不同。

第二种是与新闻有关的权威部门。在传统的虚假新闻揭发主体中,权威部门是最重要的一类。特别是一些涉及重大政策的新闻报道中,记者传播虚假的信息后可能引起较为严重的后果,权威部门会及时出面揭露事件的真相。但是我们发现,如何提高权威部门新闻打假的公信力、传播力是一个重要问题。比如"广电总局六条禁令"的新闻,尽管电视剧司副司长王卫平公开辟谣,但是传播不够广泛,还是有不少受众先入为主地记住并相信甚至继续传播虚假的信息。

第三类主体是新闻媒体。以往新闻业内似有一个"潜规则",媒体同行之间不互相批评揭丑。但是现在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虚假新闻是被媒体同行披露出来的。比如"最美钟点工"案例。再如2012年6月13日《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警惕假新闻背后蠢蠢欲动的投机》,批评《投资者报》刊登有关房价上涨的新闻不规范、不靠谱。随后,《投资者报》发表《中青报,警惕当惯了喉舌没脑子》的文章进行反击。出现越来越多的同行相互揭短的情况,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市场竞争的加剧导致媒体之间经常会发生同题竞争,虚假新闻的揭露成为一种竞争的手段;二是新闻业专业素养的提高,揭露虚假新闻可以净化行业生态、提高业务水平。

第四类主体是普通公众。互联网极大地释放了普通民众的表达欲望,空前地兑现了他们的知情权、话语权、监督权、参与权。而且,虚假新闻被揭露被抨击,在微博上形成"围观"态势,也给媒体造成极大压力,往往被迫公开致歉。比如《今日早报》的摆拍事件就是被热心的网友发现,并由于来自公众的舆论压力而公开致歉。再如《厦门商报》8月16日刊登**人士登上***的照片时,将其中一人举着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PS为红旗,被网友发现,引发受众的不满,该报第二天也在报纸上公开道歉。

结语

尽管虚假新闻的表现形态不同,但一个无可回避的现实是,造成虚假新闻的原因绝非无解的难题,而往往是因为一些新闻业务的基础工作没有做到位,比如媒体在采访方面的失范。现代新闻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采访行为的出现,它使得新闻记者真正成为一门职业,也是新闻不断迈向专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标志。经过上百年的新闻实践,新闻业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新闻常规或惯例。互联网的出现固然便利了记者的新闻采访,但绝没有降低对新闻采访的规范标准,某种程度上反而提高了要求。记者必须在保证速度的同时,力求信息的准确、平衡和客观。相关案例则表明,一些新闻媒体和记者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这些最基本的要求。要么懒得采访或索性不做采访,直接将网络信息搬上报纸版面;即使做采访,也往往缺乏探求质疑和核实精神,浮于事实的表面。他们极大地依赖互联网用户提供的内容进行新闻的生产,却忘记了严谨规范的新闻采访才是区分专业与业余的核心技能。

从前述的虚假新闻案例和相关分析中反映出,新闻生产中的专业控制与公众参与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虚假新闻可以称之为一种极端的表现。从积极的意义来说,互联网使得生产和发布新闻的门槛大大降低,当业余人士可以参与到新闻生产过程中时,公民得以创造真正多元和自主的新闻,社会对专门新闻机构的需求将大大减少。但从消极的角度来看,公众参与所代表的公共性是相当可疑的,公民新闻的报道者可能只是碰巧在新闻现场,他未必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寻找更多的消息来源,力求公正全面地呈现事件。从现有研究来看,受众对用户生产内容的评价仍然低于专业新闻工作者的报道。但问题在于㎡㎡㎡专业新闻是否能够将公众参与纳入到原有的新闻生产过程,将其常规化、规范化甚至予以重构。可以说,未来专业新闻应对公众参与挑战的能力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虚假新闻的形态。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于虚假新闻的治理也必须有所创新。一方面,仍然要将虚假新闻的治理对象落在专业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身上,制定系统的防范、应对和惩戒机制;另一方面,如何建立非职业传播者的应对和事后追惩机制也要提上日程,其中也包括媒介素养的提升、公民新闻的培育。

(本文执笔:白红义,复旦大学政治学流动站博士后、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江海伦,文新集团新闻研究所编辑;陈斌,东方网高级编辑。感谢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强荧、新文汇律师事务所富敏荣律师的支持。)

注释:刘自雄、任科:《现代性、后现代性与虚假新闻》,《现代传播》2012年第8期《温州商人林春平:从神话-笑话-嫌疑罪犯》,新华社2012年6月12日Zelizer, B.(1992).Covering the Body: The Kennedy Assassination, the Media, and the Shaping of Collective Memor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张文强:《专业失重下的新闻工作》,《媒介生态变迁冲击下创新、挑战与社会参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第232~233页,台湾辅仁大学传播学院2011年陈丝丝:《微博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以微博"3D〈泰坦尼克号〉伸手摸"段子为例》,《新媒体与社会》(第三辑)第345页,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迈克尔 舒德森:《新闻的力量》第65~66页,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李艳红:《重塑专业还是远离专业?从认知维度解析网络新闻业的职业模式》,《新闻记者》2012年第12期


分享到: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卫生部称绿茶代尿误导公众 仪器无.. [下一篇]环境群体性事件呈多发态势 专家吁..

网友评论

相关栏目

信息共享 帮助中心 服务公告 律师文采 文章推荐 收费项目帮助 法律援助中心 案件调解中心 专业律师服务指南

推荐律师

冯梦实

13916309023

孔祥忠

023-63718601

李军

18917186208

刘睿

15000876147

毛亚金

15009642436

李敏

13821621685

冯贇

13601849593

徐颖文

13818703150

熊万里

13371822350

最新文章

· 故意杀人罪立案标准和构成
· 中国律师在线:被公司克扣工资该怎么办
· 评析房产开发商在合作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法律..
· 交通事故案二审才提起重新鉴定的处理
· 人身权包含哪些内容,人身权法律意义是什么
· 如何管理个人独资企业的事务
· 国家为解决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采取的..
· 离婚诉讼收费标准和提交材料

推荐文章

· 律师从事证券法律业务规范
· 律师承办有限责任公司收购业务指引
· 律师法律顾问工作规则
· 律师参与仲裁工作规则
· 律师办理民事诉讼案件规范
· 律师办理刑事案件规范
· 调查显示85.3%的公众认为教师辛苦_时政新闻
· 2012年九大假新闻 女兵摆拍学习十八大精神入..

Copyright 2013-2016 重庆法云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3004283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50001    技术支持:重庆法云科技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重庆锦世律师事务所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154号